高校开另类选修课:现场教学生如何使用安全套

星辰在线8月3日讯(通讯员 陈浪波)“同事查出乙肝,我会被传染吗?”“母亲是乙肝携带者,孩子能健康出生吗?”“接种疫苗后,还需要定期检查吗?”在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门诊,类似疑问每天都在上演。而如今,乙肝已实现从“谈之色变”到“可防可控”的转变。湖南省肿瘤医院张乐蒙医师将结合最新医学指南与临床案例,为您拆解乙肝防控的“双保险策略”。
一、乙肝病毒:隐匿的“肝脏刺客”
乙肝病毒(HBV)是一种嗜肝DNA病毒,其传播具有三大特征。传播途径集中:通过血液、母婴垂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,日常接触如共餐、拥抱不会传染。感染后果分化:约90%成人感染后可自愈,但5岁以下儿童感染后80%会转为慢性,可能引发肝硬化、肝癌。潜伏期漫长:感染后可能无症状,但病毒持续复制,导致肝脏“隐形损伤”。2024年,一名28岁程序员因长期乏力就诊,检查发现已发展为肝硬化。追溯病史,其母亲为乙肝携带者,但因家庭未重视母婴阻断,导致病毒潜伏感染近30年。
二、疫苗:构建免疫系统的“防火墙”
乙肝疫苗是预防感染最有效的武器,其作用机制可概括为“模拟攻击-训练免疫”。疫苗成分:通过基因工程制备的乙肝表面抗原(HBsAg),无传染性但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。免疫过程:接种后,B细胞识别抗原并分化为浆细胞,分泌乙肝表面抗体(抗-HBs),形成“记忆细胞”长期待命。保护效力:全程接种后,抗体阳性率达95%以上,保护期可持续30年甚至终身。
新生儿: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首针,1月龄、6月龄分别接种第二、三针。高危人群:医务人员、乙肝患者家属、血液透析患者等需定期检测抗体,若抗-HBs<10mIU/mL需补种。成人补种:未接种者或抗体阴性者,按“0-1-6月”程序接种三针。
常见误区澄清:疫苗不会导致感染,因不含完整病毒。接种后仍需检测抗体,部分人可能因免疫应答弱需加强接种。乙肝疫苗可与其他疫苗(如卡介苗)同时接种,但需分不同部位。
三、阻断:切断传播链的“关键锁扣”
(一)母婴阻断:守护新生命的“第一道关”
产前管理:孕妇需在孕24-28周检测HBV DNA,若>2×10^5 IU/mL,需在孕28周起口服替诺福韦酯抗病毒治疗。产时干预:选择剖宫产可减少胎儿接触母血的风险;若顺产,需缩短产程并避免产道损伤。产后防护: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100IU乙肝免疫球蛋白(HBIG),形成“双重保险”。实施规范阻断后,母婴传播率从20%降至0.5%以下。2025年某三甲医院追踪的1200例乙肝孕妇,仅3例因未规范用药导致传播。
(二)血液安全:杜绝“医源性感染”
医疗操作:务必选择正规机构,确保一次性注射器、透析管路、内镜等器械严格消毒。个人防护:避免共用牙刷、剃须刀;纹身、穿耳洞时要求使用一次性器械。职业暴露: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后,需立即挤压伤口、冲洗消毒,并在24小时内注射HBIG和接种疫苗。
(三)性行为防护:安全套的“隐形盾牌”
高危人群:乙肝患者配偶、多性伴侣者需定期检测抗体,必要时接种疫苗。安全措施: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80%以上的传播风险;若一方为乙肝患者,另一方需每年检测抗-HBs水平。
四、长期管理:乙肝患者的“健康账本”
抗病毒治疗:首选恩替卡韦、替诺福韦酯等药物,抑制病毒复制至不可测水平。定期监测:每3-6个月检测肝功能、HBV DNA、甲胎蛋白(AFP)和肝脏超声,早期发现肝硬化或肝癌。生活方式干预:严格戒酒、避免熬夜、控制体重,减少肝脏负担。
“打疫苗,防母婴;避血途,安性行;常监测,早治疗;健康路,共前行。”乙肝防控是一场“科学+耐心”的持久战。从新生儿的第一针疫苗,到孕妇的精准阻断;从医务人员的规范操作,到患者的长期管理,每一个环节都关乎胜利。
【来源:星辰在线】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