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期喝什么好

星辰在线8月3日讯(通讯员 何冰)“体检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,难道我这辈子就毁了吗?”“听说乙肝不仅治不好,传染性还强,我该怎么保护家人?”“打过疫苗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?”
面对乙肝病毒(HBV)这个“沉默的杀手”,类似的担忧和疑问萦绕在许多人心头。湖南省肿瘤医院张乐蒙医师今天进行乙肝病毒的“怕点”大揭秘:它最怕你做这些!
怕接种疫苗——“金钟罩铁布衫”护体
疫苗是预防乙肝的终极武器和最有效手段。乙肝疫苗属于重组基因工程疫苗,安全且高效。接种程序为按“0-1-6月”接种三针,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至关重要。全程规范接种后,95%以上的健康人群可产生高滴度保护性抗体,提供长期甚至终身的保护。
以下人群需要接种或补种疫苗:所有新生儿(国家免疫规划免费提供);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的儿童及青少年;高危人群,如医务人员、经常接触血液者、乙肝患者家属/性伴侣、透析患者、免疫功能低下者、静脉药瘾者、多性伴者、前往高流行区旅行者等;接种后未产生抗体(抗 - HBs阴性)或抗体水平下降者可考虑加强接种。建议大家立即检查自己和家人的乙肝疫苗接种记录,未完成者尽快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补种。
怕阻断母婴传播——“精准拦截”病毒
这是减少新发感染的关键环节。我国推行“乙肝疫苗+乙肝免疫球蛋白(HBIG)”联合免疫策略。具体做法是:无论母亲是乙肝携带者还是患者,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应同时注射乙肝疫苗和HBIG(剂量遵医嘱),并按程序完成后续乙肝疫苗接种。在规范实施下,母婴阻断成功率可高达95%以上,接近98%,能显著降低“乙肝宝宝”的出生率。孕妈妈们务必注意,孕期要筛查乙肝,专科医生会根据情况酌情采取医疗干预。部分孕妈妈会需要乙肝病毒治疗。
怕严守“血液关”——筑起“铜墙铁壁”
在医疗安全方面,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诊,确保使用一次性或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,拒绝消毒不严的创伤性操作(如注射、拔牙、内镜、美容等)。个人防护上,绝对不能共用任何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用品,如剃须刀、牙刷、毛巾、修脚工具、针头、注射器等。注射时要杜绝非法采供血和共用针具吸毒,确保“一人一针一管”。进行纹身、纹眉、穿耳洞等有创项目时,要选择正规、消毒严格的美容机构。
怕坚持安全性行为——搭建“安全屏障”
正确、全程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是预防乙肝性传播的有效方法。要了解性伴侣的健康状况,鼓励对方进行乙肝检测。若一方为感染者,另一方未接种疫苗或抗体不足,应尽快接种疫苗,并在产生足够抗体前坚持使用安全套。
怕定期监测和规范治疗——“釜底抽薪”(针对感染者)
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慢性乙肝患者,定期监测至关重要。要定期复查肝功能、HBV DNA、乙肝两对半、甲胎蛋白AFP、肝脏超声/纤维化扫描等项目,这能及时发现疾病活动迹象和肝癌风险,是管理病情的基石。对于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的患者(如肝功能异常、高病毒载量、明显肝纤维化/肝硬化等),一定要遵医嘱治疗,切不可擅自停药或换药。长期规范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,减轻肝脏炎症,阻缓甚至逆转肝纤维化/肝硬化进程,显著降低肝癌发生风险。此外,生活中要严格戒酒,避免滥用药物(尤其伤肝药物),保持均衡饮食和规律作息,避免过度劳累,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保护肝脏。
特殊人群与情境下的防护要点
家庭成员有乙肝感染者,其他成员务必接种疫苗并确认产生抗体。感染者不要共用剃须刀、牙刷等个人用品。皮肤黏膜有伤口时要妥善包扎,避免其血液/体液污染环境。日常接触无需过度恐慌,更不应歧视感染者。
医务工作者要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,尤其注重手卫生、安全注射、锐器伤防护,及时接种并确保疫苗有效。发生职业暴露后要立即规范处理并评估预防措施。意外暴露,如被乙肝阳性者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、伤口接触其体液等,要立即挤出伤口处血液,用流动水和肥皂液冲洗,碘伏消毒。尽快到专业机构评估,根据暴露情况和自身免疫状态,可能需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/或加强接种乙肝疫苗。
记住乙肝病毒的“怕点”,就是掌握了健康的主动权。它最怕我们及时接种疫苗,构筑免疫屏障;阻断母婴传播,守护新生希望;严守血液关口,杜绝共用物品;坚持安全行为,保护你我健康;定期监测治疗,科学管理病情(感染者)。乙肝并非洪水猛兽,也绝非人生终点。通过科学的认知和积极的行动,我们完全有能力让乙肝病毒“绕着走”,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肝脏健康。从今天开始,检查疫苗接种本,了解自身抗体水平,践行安全行为,定期关注肝脏健康,让这些行动成为我们远离乙肝威胁最坚实的盾牌!
【来源:星辰在线】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