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不低于城市低保标准1.3倍

星辰在线8月1日讯(星辰全媒体记者 晏晓锋 张奇涛) “要把养老做成事业,首先得算清三本账:政府账、企业账、老人账。”康立志翻开手中的文件夹,密密麻麻的数字记录着一家养老机构的成长轨迹。9年前,他和3位朋友在东风路街道德雅路127号租下湖南省电影发行放映中心有限公司老办公楼的一二层,成立了湖南善孝堂养老服务有限公司,从50 张床位起步;如今,机构床位已达 1000 张、社区居家站点 50 个、中医诊所 3 家,日均供餐 2000 客。数字背后,是一场持续推进的 “协同答卷” 实践。
政策账本:千万元资金如何撬动养老效能
记者从开福区民政局了解到,2024年4月至9月,当地用于养老机构、居家养老服务站、老年助餐及各专项服务的资金共计1627.548万元,其中上级下达资金846.4774万元,区级预算资金781.0706万元。
同期,全区14家养老机构共收住长沙市户籍老年人5282人次,需拨付养老机构运营补贴215.553万元。以长沙城区养老机构平均规模100张床位估算,14家机构约设床位1400张,折合8400个“床月”。据此推算,上半年每床每月实际获得政府补贴约257元。具体数额因机构类型和床位护理等级(自理、部分失能、失能)有所差异 —— 补贴标准与老人护理等级直接挂钩,失能老人的补贴普遍高于自理老人。

(位于东风路街道砚瓦池社区的善孝堂餐厅。)
老人账本:一餐饭里的民生选择
73岁的独居老人刘爱华每天12点准时出现在东风路街道老年食堂。她算过一笔账:自己做饭每月支出约800元,而食堂三餐仅需450元。“省下的不只是钱。” 老人拿起手中的就餐卡说,“每天11点45分就有人打电话提醒用餐,心里踏实。”
同一街道的85岁失能老人王淑兰却有不同的考量。“食堂再便宜,我也走不动。” 女儿王敏每月花5000元请居家护工,她坦言:“要是补贴能更直接地用于护理服务,比用于餐桌更能解燃眉之急。”

(位于东风路街道砚瓦池社区的善孝堂康养中心。)
深层追问:补贴退坡后,服务如何持续?
善孝堂现有员工480人,人力成本占运营支出的62%。康立志坦言:“如果财政补贴减少30%,社区站点就得收缩,这是现实挑战。” 据介绍,该机构食堂每年支出约200万元,目前能获得约20%的补贴。善孝堂当前形成了 “中医业务反哺养老、助餐服务提升影响力以提高入住率”的运营模式。
记者随机走访3个服务站点时,查阅了2023年第三方评估报告:服务满意率达92%,有效投诉率0.7%。第三方评估机构指出:“样本机构对财政的依存度仍偏高,需建立多元支付体系,否则规模扩张难以持续。”

(位于东风路街道砚瓦池社区的善孝堂中医诊堂。)
记者手记:让制度饱含民生温度
养老产业的核心命题,不在于“做多大”,而在于 “做多久”。善孝堂的探索启示我们:政府投入不能替代市场造血功能,市场创新也不能脱离基本民生需求。唯有将财政杠杆、企业效率、老人需求纳入同一张可持续的 “民生资产负债表”,才能让 "老有所养" 从理念落到餐桌、诊所、床边,融入每一位老人的日常生活。

(为老人提供送餐。以上图片均为星辰全媒体记者 张奇涛 摄)
【来源:星辰在线】

